栏目: 社会热点新闻 作者:佚名 热度:
参加古查小号音乐节的儿童。塞尔维亚德拉加切沃地区旅游组织供图
当“我在中国当大使”栏目组走进塞尔维亚大使馆,使馆工作人员端上来一碟使馆自制的塞尔维亚点心,热情招呼我们品尝。饼皮的酥脆混合苹果的清甜,让我们对“舌尖上的塞尔维亚”有了初步印象。
塞尔维亚有美食,也有华服。在采访中,塞尔维亚驻华大使玛亚·斯特法诺维奇特意展示了两套传统民族服装,皆是长裙搭配长袖上衣的造型。一套玄黑,端庄稳重,图案简约;一套火红,金丝滚边,花纹繁复。需要盛装出席的场合,传统民族服装就是斯特法诺维奇大使的“华服”。她说,今年她向中方递交国书时正是身着玄黑这套,下次有机会她想尝试红色那套。
斯特法诺维奇大使讲一口地道的中文。“我喜欢吃饺子、包子,还有宫保鸡丁。”大使的发音字正腔圆,当我们赞她中文好时,大使连连摇头,谦虚地说:“哪里哪里,还差得远呢。”回忆起30年前在大连学中文的往事,她感慨道,那时没有便利的网络,没有像样的塞尔维亚语版中文字典,没有丰富的中国影视剧,要学好中文可不容易。30年过去了,塞中人文交流越来越密切,学中文的条件比当年好多了,塞尔维亚“中文热”不断升温。
大使介绍,塞尔维亚不仅在贝尔格莱德、诺维萨德大学开设孔子学院,还在中小学启动中文教学试点工作。她表示,她女儿曾在北京生活5年,中文说起来是一口京腔,回塞尔维亚上高中后继续学中文,将来打算到中国读大学。
从母亲到女儿,一份割舍不断的中国情缘在斯特法诺维奇大使的家中传承,映照出中塞友好的深厚民意基础。大使说,上世纪70年代,《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等影片在中国风靡一时,如今中国影视剧、文学作品在塞尔维亚越来越受欢迎。“塞中两国地理上相距遥远,但两国人民间的联系非常紧密,相互理解,彼此欣赏。”大使说,“两国人民同享喜悦、共渡难关,塞中友谊经受住了时间考验。”(海外网 何 洌)
原标题:大使一家的中国缘(采访手记)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08月14日 第 08 版)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白宫对华打压,美国投资者受伤
相关推荐
- 争议!马斯克脑机接口公司招募人类试验者,曾被爆实验涉嫌违规
- 这届年轻人为何对换“壳”上瘾?用最少的成本给自己新鲜感
- 瑞士向中国返还5件流失文物艺术品
- 新时代·我在中国|韩国美发师安钟旭:在新疆创造美好生活
- 郑孟状:抓住协同创新“牛鼻子”
- 【理论观察】用百年党史培育时代新人
- 大思政课 | 在宁夏中宁工业园区,探寻中国经济增长活力
- 人民网评:弘扬“上海精神”,共建美好家园
- 【共同富裕】充分利用数据资源,擘画县域共同富裕“实景图”
- 求是网评论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 雷观帖:上海港湾集团参建的金边新机场,将成为世界第九大机场 | 老外讲故事·海外员工看中国
- 第四届“一带一路”百国印记短视频大赛投票通道19日正式开启!
- 党建引领 协同发力 杭州着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 给群众讲理论,寻乌接地气
- 钟华论: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