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学习力教育中心 作者:余建祥
高考新政下应该是不做简单的文理分科了,采用的是3+3,即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必选,然后自由选择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科中的任何三门。但是做不做文理分科,家长都是需要帮助孩子及早做出相应的选择的。这样可以集中更多的精力,把优势科目给提升上来。
我们传统的教育主张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来进行选择。一般来说,孩子感兴趣的科目,成绩一定会更优异。但这并不是一种科学的做法。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在初中的时候政治几乎每次测验都是一百分,原因并不是因为我真正的喜欢政治,而是每一次政治课上老师都会提问我们上一堂课的内容,当时全班级,甚至全校都只有我一个人,能够完整的把上一堂课的内容给背诵出来。这导致了每次政治课上几乎都成了我的个人表演秀,所以我非常有动力花时间用于政治的记忆。由此可见,成绩有的时候跟兴趣爱好或天赋并没有直接的关联,可能有的时候一个偶然因素就会导致你对这门功课感兴趣,或者你的学习方法比较对路,都很容易造成成绩突飞猛进。很多年以后可能你会发现成绩很优异的那门课程,并不是你真正的兴趣爱好所在,跟你的天赋更是八杆子打不着。
所以真正科学的做法,应该先要对孩子的天赋进行测评,因为每个孩子的天赋都是不一样的。至于说兴趣爱好都是可以培养引导的,并不是什么难事。这件事越早做,对孩子越有益。
了解了孩子的天赋就可以有意识的培养孩子与天赋相符合的兴趣爱好,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做自己擅长的事,就必然会事半功倍。
我们学习力教育中心就有一堂经典的教育战略课程《梦想方程式》。通过科学的测评,了解孩子的天赋所在,孩子未来的发展方向就一目了然,我们就可以根据孩子的天赋来帮助孩子构筑梦想。现在的多数孩子都是没有梦想,没有目标,所以就必然缺乏学习的内生动力。“要我学”跟“我要学”是完全两种不同的学习状态,要我学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学习效率非常低,而我要学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学习效率要高得多。
根据孩子天赋,我们还可以帮助孩子选择与天赋相匹配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学习方法成千上万种,但是真正适合我们孩子学习的学习方法,一定是跟他的天赋相吻合的,所以这样一筛选真正适合我们孩子的学习方法,也会一目了然,而不至于盲目尝试。用天赋学习,每个孩子都是天才。
很多的孩子在高考结束后,还不知道该填什么样的志愿,该选择什么样的专业。而从目前高考改革的方向来看,也是希望我们的孩子更早的来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天赋,然后根据天赋来科学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所以现在高中不是简单的文理分科,而是采用了3+3的自由组合模式。
牛津大学就有一个很著名的“灰人理论”。就是鼓励学生做自己擅长的事,而不是在自己不擅长的方向做努力,这种人会被称为“灰人”。灰人是牛津字典里最差的一个称呼。每个人的天赋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在某个方向的天赋值十分你只有四分,那么你即使再努力,也最多只能够到达四分。而另一个人在这一方面的天赋值是八分,那么他很轻松就可以达到四分,稍微努力一下,就可以达到五分,六分甚至七分。所以了解孩子的天赋,这是每个家长最应该为孩子做的事情。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高考状元们都学得很轻松,而我们多数孩子学的很辛苦,但成绩还不是很理想。因为高考状元们基本上都是用天赋在学习,而多数孩子是用本能在学习,所以这完全是一场不对称的竞争,还没开始,就已经注定了结局。
我们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但是你如果不知道他的天赋所在,或者知道了孩子的天赋,但是不知道如何有效的把他的天赋给发挥出来,那么天赋就被埋没了,天才也很容易就沦落为庸才。
只有了解自己孩子的天赋,才能够为孩子做教育的战略布局。
所以关于文理分科或者是选择高考科目,科学的做法是先了解孩子的天赋,然后在适合孩子的天赋方面,让孩子来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方向,然后根据这个方向就可以知道相应专业高考需要哪些科目。再根据天赋来确定适合天赋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这样整个高中的学习和目标方向就会非常的清晰了。
有很多的科目组合,其实将来专业选择面非常的窄,而且可能有相当多的人会拥进来,看似对孩子有一定的优势,反而是面对惨烈的竞争。前段时间也大量报道高考选择物理的人越来越少,而恰恰相当多的工科优质专业都是需要物理的。至于说学习成绩,只要方法对了,方法跟你的天赋相匹配,其实是很容易提升上来的。所以盲目或简单选择,都是极不负责任的,我们还是应该根据孩子的天赋为依据来做科学的判断。(学习力教育中心 余建祥)
·上一篇文章:艺考生妈妈亲述:学习不好才选艺考?大错特错
·下一篇文章:高考还是“独木桥”?多元化国外升学路径请就位!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tasiwei.com/news/gkzt/18322232928K7F1HB657HKJD6ADGAFK.htm
相关内容
贾涛 | |
佚名 | |
佚名 | |
佚名 | |
佚名 | |
佚名 | |
佚名 | |
佚名 | |
佚名 | |
佚名 | |